芜湖三问:一座城市如何向新“城”长

发布时间:2025-11-21 08:31信息来源:芜湖新闻网 阅读次数: 字体:【    】

□记者 王磊 文 梅韬 摄

今天,我们该怎样更新一座城,就像改造我们自己的家,让生活更美好?

走进芜湖,答案就藏在那些悄然发生的新变化中——闲置的老屋变身书香弥漫的“城市书房”,街角的零星地块化作精巧别致的“芜小园”,曾经斑驳破旧的老小区重焕新生,工业聚集区正转身为水岸相依、“三生融合”科创新城……人们在这里奋斗,在这里创造,也在这里诗意地栖居。

城,所以盛民也。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芜湖,积极推进城市更新+文化、城市更新+消费、城市更新+科创的多元融合创新,激活了城市生长的DNA,走出一条人、产、城和谐共进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城”长的芜湖,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

延续千年文脉

芜湖如何因旧而新

当摇滚乐的鼓点在百年老船厂的穹顶下敲响,当古城的青石板路迎来身着汉服的年轻身影,当AR技术让老海关的往事在屏幕上“复活”——在芜湖,历史与文化正以全新的方式,与今天的人们热烈对话。

芜湖积极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推动老旧厂区更新改造,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盘活闲置厂区,植入新业态新功能。在芜湖,老船厂1900成了新网红,隔三岔五就有公益音乐节、文创市集等活动,甚至还迎来了CCRC世界咖啡烘焙大赛落户芜湖,为古老空间注入了澎湃的现代韵律。

老船厂的前身是1900年创办的福记恒机器厂。2023年6月,芜湖造船厂原址改造工程启动,华丽转身为集文创街区、特色办公、高端住宅于一体的城市“文旅会客厅”,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工业文明与城市文化的关键桥梁。老船厂1900“工业遗产活化+文化赋能+城市更新”的创新实践,荣登“2024年度长三角文旅产业重大项目”榜单,成为芜湖市该领域唯一标杆案例。

老城区是城市的历史肌理,天然承载城市发展的文化脉络。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平衡“破”与“立”的关系,又如何衔接传统与现代?芜湖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思路。近年来,芜湖市推出“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活化,让一幢幢古老建筑得到新生,让历史遗存“活起来”,重新融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

今年4月底,安徽省现存最早的近代海关之一,建成于1919年的老芜湖海关旧址经精心修缮后对外开放,展陈空间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为芜湖增添了一抹厚重的文化色彩。漫步在芜湖古城,这里依旧熙攘繁华,老海关钟声在长江畔悠扬回荡,众多历史建筑、古城老街正褪去尘封,蝶变为市民游客心驰神往的“网红打卡地”。

在芜湖,盘活存量资源、不搞大拆大建、留住历史根脉的理念,贯穿于城市更新的一系列创新实践之中。滨江风光带、雨耕山西洋建筑群、中山路步行街……经过整体规划,这些景观被“串珠成链”。与此同时,在片区更新过程中,芜湖市通过优化消费设施,创新消费场景,植入新兴业态,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激发消费潜力。

据统计,2020年12月焕新归来的芜湖古城,年接待游客量已达980万人次。古建筑的飞檐下正在举办油画展,传统院落里上演着当代艺术,街区的皖南鱼龙大会锣鼓喧天,广场上年轻人的随机舞蹈与老年朋友爱听的梨簧戏相映成趣。在这里,高楼林立与青石板老街毫无违和感地融合在一起,展示着城市的过去与现在,也暗含着城市的未来。

提升功能品质

芜湖如何活力焕新

秋日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芜小园·志喜园”的草坪上。“梦龙萨克斯舞蹈艺术团”正在这里排练。不远处,几个老人坐在长椅上闲聊,孩子们在步道上奔跑嬉戏。

这个位于北京中路和弋江中路交叉口的口袋公园,原本只是一片不起眼的空白地块,经过精心改造的志喜园,不仅在设计上融入了海绵城市理念,更在功能上成为周边居民的“客厅”。

在芜湖,像这样的“芜小园·口袋公园”已有114个。它们巧妙地利用城市拆迁腾退地、街头转角等“碎片空间”,通过“见缝插绿”的方式,系统性构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15分钟城市绿色休闲生活圈,切实提升了城市功能品质活力。芜小园让钢筋水泥的城市有了呼吸感,让每个芜湖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真正把民生愿景变成了身边风景。2023年,“芜小园·口袋公园”项目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同样温暖人心的,还有散落在城市各处的“城市书房”。在宜邻书苑,俞荣贵几乎每天都来这里看书复习:“书房环境优美,离我住处也不远,非常喜欢这里。”店长侯安琪介绍,书房不仅配备了微波炉、饮水机等便民设施,还会组织亲子伴读、手工活动,晚上开设青年夜校,“让各年龄段市民都能在书房找到独属乐趣”。这些被盘活的城市闲置建筑,摇身一变成为市民喜爱的阅读空间,让城市书香四溢。

城市更新,给这座城市带来的不仅是更加全面的功能和看得见的生活品质,在宜邻中心,还能感受到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温馨和烟火气。

在赭山中路宜邻中心,不到11点,幸福食堂前已经排起了长队。“这里饭菜可口,又干净卫生,价格也实惠,这样一个家附近的食堂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家住附近的沈总勤和老伴天天来食堂“打卡”。这里的幸福食堂每天有600多人就餐,全年超350天不间断开放,不仅解决了老人们吃饭的问题,更成为社交的平台。

城市的功能品质活力,从来都藏在看不见的细节之中,浸润到市民的寻常生活。目前,芜湖已建成17个市区两级宜邻中心,有效整合了以往分布零散、功能单一的党群服务与便民服务资源,打造成为功能集成的社区服务综合体,累计服务居民超过360万人次。

一座宜居的幸福之城,不仅要有温馨的驿站、书房、口袋公园以及功能集成的宜邻中心,还要有近悦远来、活力四射的人群。连续三年举办的神山音乐节,让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在芜湖肆意释放、唱响青春;芜湖马拉松、越野车王争霸赛等品牌赛事活动,激荡着拼搏与激情。焕新归来的中山路步行街化身“最芜湖、最上海”的城市会客厅,青年人来此打卡,老年人在这里休闲,成为芜湖最时尚的城市地标……

芜湖正通过一系列可观可感的城市更新项目,将宜居的城市蓝图转化为市民每一天的幸福体验。城市如同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生态母体,为这座城、城里的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缓慢而有力地“城”长。

铸就科创高地

芜湖如何产业创新

清风掠过经开区凤鸣湖畔,清晨的阳光铺洒在新落成的研创大楼上,年轻的科研人员开启了新的忙碌的一天。很难想象,这片曾经“近水不亲水、拥湖难享湖”工业集中区,如今已成为创新企业集聚、研发人才荟萃的科创新高地。

位于芜湖经开区的“三湖”(银湖、凤鸣湖、蜻蜓湖)片区,拥有5000余亩的辽阔水面与长约40公里的湖泊岸线,自然本底优越。然而,这里作为国家级经开区的核心区,工业企业聚集,空间布局破碎化,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成为制约产业转型、人才集聚、创新涌现的瓶颈。

经开区以“三湖”片区城市更新为契机,围绕人、产、城互促共进,将低小散工业企业集中搬迁出去,盘活低效闲置土地,高起点开展城市规划,加强水环境治理和环湖路网建设,促进环境品质提升。漫步在凤鸣湖畔,记者看到水清岸绿,路网纵横,一片现代化建筑群已初现峥嵘。

通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等一系列改造,这里已经华丽转身为水清岸绿的生态湖湾。目前,奇瑞汽车全球研发中心已经率先入驻,成为奇瑞全球研发网络的核心一环。随着以奇瑞汽车、信义玻璃等为代表的全球研发中心,以楚江科技、长信科技等为代表的集团研发总部,以美的集团、万向钱潮为代表的区域研发中心陆续入驻,这里将成为高科技企业扎堆的产业新城。

人才因产业而集聚,城市因产业而兴旺。城市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三湖”片区的成功改造,也是芜湖不断提升城市的功能品质活力和创新环境,打造产业创新高地的缩影。

芜湖把城市作为巨大的创新场,以更优越的创新环境,更完备的城市功能、更宜居的生活品质,赋能人才集聚、产业创新和能级提升。从“三湖”片区的研创集群,到青弋江畔“大砻坊”的百年工业遗存焕发新生,一场以城市更新带动产业创新的生动实践,正在芜湖全面展开。

芜湖大手笔打造鸠兹科创湾科创大平台,以“产业+科创”融合发展营造更具黏性的创新生态。作为创新主阵地的鸠兹科创湾,总体规划了18个特色园区,形成“核心起步区、矩阵发展区、联动发展区”协同并进的格局。核心起步区如同科创大脑,涵盖梦溪科创走廊、凤鸣研创中心、湾谷“双智”科创园等,聚焦新型研发机构与平台,为产业创新提供强引擎。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园区,而是在绿水青山间“编织”一张创新网络。目前,包括梦溪科创走廊、湾谷科技园、凤鸣研创中心在内的13个园区已投入运营,300余家科创企业在此安营扎寨,今年目标引育1000家以上科创主体。18颗明珠,串珠成链,闪耀江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鸠兹科创湾坚持“创新园区也是生活街区”的全新理念,在每一个创新园区,人才公寓、国际酒店、特色商业、文体中心等正加速配建,核心区生活配套入驻率超50%,打造青年人的聚落,成为城市创新生态的重要枢纽环节。城市更新与产业创新有机融合、相互重塑,人才持续集聚、产业创新蓬勃,城市蝶变的新动能在这片土地迸发向上。

新理念引领新实践,新实践开启新未来。城市更新激活的深刻变革还在继续——

漫步今天的芜湖,你能在古城的砖瓦间触摸历史,在口袋公园的绿意中感受生活,在研创中心的灯火里看见未来。这座城市正在证明:更新,不是为了告别过去,而是让城市在传承中更新,在更新中成长,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与活力,充满热爱地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