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区:党建引领融合共治,绘就车站社区治理新画卷
□记者 王磊 文 陈洁 摄
在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转型的背景下,基层治理如何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转变,成为当前社区工作的核心议题。镜湖区赭麓街道车站社区作为典型的复合型社区,涵盖17个小区,常住人口超万人,其中无物业老旧小区12个,呈现老龄化程度高、人员结构复杂、治理需求多元等特征。面对这些挑战,社区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根本、以居民自治为路径、以小微服务为抓手,逐步探索出“组织有力量、参与有平台、服务有温度”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党建引领,筑牢治理根基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凝聚力,做细了就是服务力。车站社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构建起“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将601名党员特别是368名退休党员纳入8个网格党支部,推动党组织向小区、楼栋延伸。通过落实“1+N”党员联系制度,实现党员与群众常态化结对,确保组织覆盖无死角、党员作用不缺失。
在机制建设方面,社区推动“党建+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实施“头雁项目”,由各网格党支部书记牵头,围绕环境整治、助老帮扶等主题领办项目,形成“一网格一特色”的治理格局,不少项目取得初步成效,赢得居民广泛认可。其中,第二网格党支部通过“党建引领聚合力,协商共话促治理”项目,成功推动梅莲路1—5号院引入专业车辆管理单位,有效化解停车难题。
提升服务响应速度离不开现代技术支撑。社区依托“皖事通”“芜湖市智慧养老平台”等数字化工具,构建“前端排查—中端调解—末端兜底”的矛盾化解机制。2025年上半年,通过常态化走访与系统研判,累计排查矛盾纠纷30余次,成功调解多起邻里及物业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
通过党建牵头、网格寻才、联动预审、灵活议事、制度护航五个步骤,社区创新建立“红色领航五步走”工作法,成功推动圣地雅歌小区、泰华园业委会换届,康园新村小区、赭山隐秀小区成立新业委会,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坚实组织保障。
居民自治,激发社区内生活力
在车站社区,老年人不仅是服务对象,更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社区通过组建“银龄议事会”,推选5—7名有威望、有能力、有热情的老年居民代表,参与小区改造、适老化项目、资金使用等议题的协商议事,形成“事前征询、事中监督、事后评议”的闭环机制,“银龄议事会”已成为社区治理的响亮品牌。
以梅莲路1—5号院为例,该小区为无物业老旧小区,硬件设施不完善,长期存在停车混乱、居民矛盾频发等问题。自2024年7月起,社区启动“银龄议事”模式,由老党员、楼栋长牵头,组织居民围绕社区事务开展充分讨论,将“停车难”作为首要议题。通过“事前征询—事中监督—事后评议”流程,广泛吸纳群众意见,最终以公开路演方式选定专业车辆管理单位,有效解决停车难题。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老年群体在基层协商中的积极作用,也增强了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天泰花园小区的自治实践是社区治理的又一典型案例。该小区业委会5名成员中有3名党员,充分发挥了老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主心骨”作用。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地下停车场“僵尸车”问题,业委会在社区牵头下,联合物业、居民代表共同参与,通过规范的信息公示和告知程序开展集中清理,累计清理废弃机动车20余辆、电瓶车30余辆,有效释放了公共空间,赢得居民一致好评。此外,针对电瓶车占道停放问题,业委会联合物业实地测量,科学划定黄线停车区域,保障了小区内部道路畅通。一系列举措不仅改善了小区环境,更展现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治理效能。
精准服务,提升居民幸福感
社区治理的最终落脚点是“人”,让群众生活更美好是基层治理的核心要义。车站社区以“微网格”为单元,建立特殊群体动态管理台账,覆盖残疾人、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群体,由网格员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2025年上半年累计走访群众230人次,解决实际难题25件。
在为老服务方面,社区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对1020名60岁以上老人实行“分色管理”:红色对应独居、失能老人,黄色对应空巢、高龄老人,蓝色对应自理活力老人,绿色对应低龄健康老人。通过设立老年助餐点、邻里互助、鼓励物业参与志愿服务,累计服务1308人次,切实解决高龄老人“吃饭难”问题。针对未成年人,社区实施“朝阳计划”,联合社区“五四爱心学校”举办“家风课堂”“亲子阅读会”等教育活动,构建家庭、社区、社会三方联动的成长环境。
针对居民楼道内停放电动车、乱堆放和飞线充电等问题,社区、物业、业委会“三驾马车”助推,推行制度化巡查管理,让楼道从“堵心路”转变成“舒心路”。今年7月以来对圣地雅歌小区一区以及辖区其他小区存在的飞线充电、楼道内停放电动车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共整治(改)违规停放电动车220余辆,撤(剪)除飞线100余根,小区环境和秩序得到显著改善。
经过多年的创新实践,车站社区走出了成效显著的治理之路,其创新建立的“三早”矛盾化解、“五步走”业委会建设等工作机制,形成了环境整治“硬件提升+行为引导”、自治转型“过渡管理+提前对接”等特色工作模式,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通过机制护航、路径创新与资源整合等一揽子创新举措,车站社区不仅破解了无物管小区治理难题,更激发了居民参与治理的热情,实现了“服务”与“治理”的双向赋能。从天泰花园的“僵尸车”治理到梅莲路的停车管理创新,从老年助餐服务到亲子阅读活动,一个个鲜活案例见证着车站社区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下一步,车站社区将继续深耕“党建引领+老有所为+社区共治”的治理模式,为新时代基层治理作出新的有益探索。
皖公网安备 340207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