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3日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芜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主持人:市委宣传部新闻办颜晶
发布人: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是财政部、人社部自2022年起联合实施的国家级就业服务提升工程,每年评选20个城市,每个城市给予1亿元支持,旨在通过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支持,推动地方政府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60个城市(地区)成功入选,其中省内仅合肥、滁州获评。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2025年我市成功入选示范项目实施城市。
为加快实施我市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进一步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市政府出台了《芜湖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实施方案》(芜政办秘〔2025〕18 号)。《实施方案》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实施目标,明确到2026年年底的各项指标任务。第二部分是实施内容,具体实施青年、创业、技能、服务、数据五项增值行动。第三部分是保障措施,明确组织保障、绩效监控、资金保障、宣传推广等要求。下面,我将《实施方案》重点内容介绍如下:
一、实施目标
到2026年,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000人,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保持在50万人左右,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保持在5.5万人左右;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万人次以上,带动全市新增技能人才4万人以上,打造10个特色劳务品牌;增建一批零工市场、“家门口”零距离就业服务驿站、市外人力资源协作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等服务载体,以更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
二、重点举措
为突出地方特色和发挥示范作用,本《实施方案》中我市创新的政策措施主要有:
一是实施青年增值行动。通过开展促进就业“七个认知”计划、稳定就业“高薪优岗”计划、引领就业“紫云英人才”计划,重点提升毕业生就业实操能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30万个,建设30个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系统性打造高校毕业生全周期就业服务体系。
二是实施创业增值行动。通过实施高能级平台建设工程、高质效体系赋能工程、高品质服务提升工程,新培育10个创业孵化载体,健全创业项目跟踪服务机制,降低创业成本,提升创业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升级。
三是实施技能增值行动。通过实施芜湖工匠锻造计划、数字人才培养计划、技能助业提升计划,重点打造安徽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建设8个数据人才培养实训室,培育10个特色劳务品牌,培养数字技能人才5000人次,每年开展重点群体培训3万人次,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
四是实施服务增值行动。系统性搭建数字化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零工市场、市外人力资源协作基地、“家门口”零距离就业服务驿站等就业服务载体,着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举措,实现重点群体分类帮扶全覆盖。
五是实施数据增值行动。基于我省数字人社建设总体框架和现有资源,整合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围绕决策、监管、服务、经办四个方面创新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人力资源智慧平台,全面提升我市就业现代化治理水平。
三、保障措施
示范项目实施周期为2025年至2026年年底,实施期间,一是成立市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建设工作专班,对实施进度和绩效目标进行“双监控”。二是严格按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支出中央补助资金,加大本级财政资金匹配力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认真总结亮点、特色工作经验、创新机制和优秀案例,提炼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芜湖经验”,努力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提供有益参考,确保形成示范效应。
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提问。
记者:请介绍一下《实施方案》在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方面有哪些举措?
周炜:一是实施促进就业“七个认知”计划。聚焦大学生入学至就业整个周期,以提升“城市、产业、实践、政策、就业、创业、择业”等七项认知能力为切口,深入开展一系列认知活动,帮助毕业生选准选好就业“第一站”。推出10条大学生职业能力实践提升路线,组织大学生开展职业体验、社会实践、跟岗锻炼、实习实践。支持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通过合作办学、合作办班、定向培养等方式,打造岗位定向推送、生源定向输送、校企双向对接的“芜才实训”模式。二是实施稳定就业“高薪优岗”计划。统筹开展政策性岗位招录,健全国有企业招收高校毕业生调度、民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协同、重点产业链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对接服务等工作机制。建立“芜岗优聘”发布机制,广泛收集行业、区域优质就业岗位信息,开发高质量就业岗位30万个。做优做精“百所高校大宣讲”“紫云英人才日”“金秋人才季”等活动,以“菁英人才招聘”为主题开展系列招引活动200场,不断拓展青年人才招引渠道。三是实施引领就业“紫云英人才”计划。在落实落细国家、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基础上,全面实施面试、就业、创业、租房、购房等补贴政策。将在芜高校就业服务站升级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按照“一地一站”模式在市外高校资源集中地区布局建设赋能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在校园快速触达、精准对接、优化配置。全面梳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一件事”联办场景,实现来芜就业高频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全程网办”。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示范项目在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朱俊:一是高标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聚焦重点群体和行业领域,会同行业部门发挥职能优势,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二是高水平发展特色技工教育。紧密围绕芜湖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技工教育专业设置,提升招生吸引力。全面推行“三转四像”办学模式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三是高质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大型企业试点开展“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推动评价结果与岗位使用、薪酬待遇挂钩,实现技高多得、增技增收。高标准推进芜湖数字人才培养中心建设,以促进就业、服务产业、培养行业急需紧缺数字技能人才为目的,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衔接,提升芜湖数字经济发展活力。
记者:示范项目实施后,我市公共就业服务在智能化方面会得到哪些提升?
周炜:一是数据链通实现精确识别。通过建设人力资源智慧平台,推动实现各类就业数据“无感填报、一次生成、多方共享”。强化与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数据的关联比对,“大数据+铁脚板”精准锁定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农民工、长期失业人员等目标群体底数,努力实现重点人群动向全面掌握、就业状态全面了解,为精准服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二是分析监测推动精细分类。多维度建构重点群体的个人画像,通过个人画像中基本信息(户籍、常住地、年龄、学历等)、就业失业状态、就业援助情况、就业政策享受情况、技能等级、创业信息等,按照所处区域、分属人群、就业期望、服务难度等对重点群体进行精细分类,“一人一策”落实精准服务。三是智慧应用提升服务质效。针对广大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积极开发用工预测、智能配岗、简历优化、面试导师等智能化就业服务场景模型,借助多模态AI技术,为个人求职、企业用人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和支持,打造智能就业服务新生态,助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皖公网安备 340207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