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阅读次数: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3日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人:市委宣传部新闻和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颜晶

人:

文字实录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保持“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定力,始终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毫不动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建设兼具高品质生态和高质量发展的美丽芜湖,共绘“人水和谐”共生新画卷。

“十四五”以来,我市长江干流水质长期稳定保持Ⅱ类,37个国、省、市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10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城市黑臭水体全面进入“长制久清”阶段,主城区水体水质持续改善;十年禁渔成效显著,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趋势良好,江豚频现。主要工作举措和成绩介绍如下:

(一)全力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一是总体把握水环境重点任务。印发《芜湖市“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深入总结剖析全市水环境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全面推进重点水生态流域保护与修复任务,稳步推进重点工作,实现“十四五”目标。二是细致推进水环境质量监管。制定《芜湖市地表水控制断面水质目标考核办法》《芜湖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办法》,建立日调度、月通报机制,按月分析全市国、省、市考断面水质状况,充分发挥电子围栏智慧监管作用,坚决杜绝人为干扰现象,累计发布预警179次。按照“谁超标、谁赔付,谁保护、谁受益”原则,建立健全长江干流及一二级重要支流生态补偿机制,市财政累计补偿各县市区、开发区3274.5万元。三是强化水污染防治项目支撑。2021年以来,全市围绕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重点内容,精准谋划26个项目入选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库,获得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4.18亿元,全力打造水生态示范工程。四是持续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每月对主城区范围内22个湖泊、88条水系开展监测,构建水环境监测数据库,着力解决群众家门口的水环境问题,主城区水体水质持续向好。

(二)持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目前市区建成区74条黑臭水体已全面进入“长制久清”阶段,县(市)7条黑臭水体已达到“初见成效”阶段。一是实施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制定《芜湖市主城区“十四五”水环境巩固提升工作方案》、印发《芜湖市城市污水管网整治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新扩建6座污水处理厂,新增处理能力32万吨/日,城区污水处理规模提升至90万吨/日;提标改造3座(35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全面提升至一级A标准;新建改造污水管网235公里,整治雨污混接点1864处,完成495个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消除25平方公里生活污水空白区和62个生活污水直排口。二是建立污水“厂网一体”运营模式。深入落实城镇污水治理“三峡模式”,实现对城区污水系统“厂、站、网”的统一运营、管理、调度,为污水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修订《芜湖市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管理办法》,进一步理顺了排水管理体制机制。芜湖市污水系统“厂网一体化”运维模式被住建部列入“2023年度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及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三是建设生态补水活水体系。建成芜湖市江东水生态公园-中水回用活水示范项目、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二期,通过人工湿地对朱家桥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深度净化,出水水质达到准IV类水标准,经处理后的再生水回用至保兴垾等城区水系,实现再生水利用规模达12万吨/日。

(三)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目前,全市共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23个,其中,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10个,乡镇以下饮用水水源地13个。一是强化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根据《安徽省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同步设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标、警示牌、宣传牌、隔离栏等。二是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信息公开。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覆盖监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定期在市生态环境局及属地政府官网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开展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能力建设。累计新建水质自动监测微站5个、移用站点5个、利用现有站点8个,实现水质自动监测全覆盖。四是优化调整饮用水水源地格局。启用芜湖市三山水厂繁昌芦南水厂饮用水水源地、无为市高沟水源地、泥汊水源地,撤销无为市白茆(长江)饮用水水源地、新港水厂取水口。逐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城乡“同网、同质”供水,累计整并乡镇(农村)饮用水水源地85个。五是健全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印发《芜湖市饮用水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各县市区按照“一源一策”要求,针对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制定细化方案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四)深入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一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分年度印发治理工作方案,指导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全市农村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多轮排查,推动问题设施整改。累计完成36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6%,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二是扎实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印发《芜湖市农村净水攻坚行动方案》,实施“一水一策”系统治理,通过遥感手段校核农村黑臭水体基本信息,落实常态化巡查机制,定期开展农村黑臭水体采样监测,适时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回头看”,防止治理水体返黑返臭。累计完成88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97.8%。三是创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无为市、弋江区成功申报省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分别获得2000万试点资金支持完成试点项目内23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

(五)系统强化水岸污染协同治理。一是推动重点河湖水生态健康评估。完成全部省级湖泊保护名录内湖泊及22条市级河流健康评价工作,编制“一河(湖)一策”实施方案,建立河湖健康档案。二是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完成1533个长江干流排污口、338个长江一二级支流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编制,全面落实排污口“查、测、溯、治、管”各项任务,强化入河排污口源头治理、精准治理、系统治理,目前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0%以上。三是完成水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任务。“十四五”以来,我市累计申报朱家桥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等减排项目9个,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12008.8吨、氨氮减排366.06吨,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四是全面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贯彻落实《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要求,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推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2025年6月,长江(芜湖段)治理成效及经验启示被省生态环境厅推荐参与第四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不动摇,不断提升水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水平,以更实举措、更高效能推进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与修复,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省域副中心绿色人民城市。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提问。

1、芜湖传媒中心: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芜湖作为长江经济带和G60科创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方大伟: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针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我市始终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等“4+1”工程。

一是推动厂网河湖岸一体化治理,制定《芜湖市主城区“十四五”水环境巩固提升工作方案》,完善污水管网123.34公里,在线运营污水处理厂9座、总规模90万吨/日,新增再生水利用规模超12万吨/日。二是实施芜湖经开化工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及排污专管建设项目、江北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设施问题整改,完成10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纳管评估。三是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建设市级水稻、小麦、玉米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46个、统防统治与绿色融合示范区62个,完成“三池两坝”等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面积8200亩。四是深化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建成长江安徽段首座船舶污染物智慧处置码头,落实“先交付后作业”机制,污染物接收闭环率100%。五是深入推进尾矿库污染治理,完成10座尾矿库废水、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落实尾矿库汛期安全风险防控和防汛度汛措施。

2、芜湖日报:当前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美丽河湖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芜湖市是如何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工作的?

方大伟: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2025年,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2035年基本建成的阶段性目标。我市纳入建设范围的河流共10条,其中国家级8条:长江、青弋江、漳河、裕溪河、黄浒河、青山河、七星河、西河,省级2条:峨溪河、扁担河。

为做好河流保护与修复工作,打造“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我市围绕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水生态保护与建设内涵,全面摸清河湖本底情况,调查已开展的河湖综合治理与保护修复、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等国家支持建设项目开展情况,从有支撑、能落地、见实效等角度出发谋划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目前已梳理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类项目4个,流域水污染治理类项目15个,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类项目25个。其中已争取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长江经济带“两重”国债等资金2.3亿。

后续我们将强化与属地政府的沟通,及时指导相关项目载体完成可研、初设、用地审批、招投标等项目前期工作。制定美丽河湖建设项目决策、调度、执行三级推进机制,将项目实施及成效情况纳入全市生态文明考核。拓展“两重”、EOD等项目渠道,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统筹用好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资金。借助一流智库资源,强化对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专业化服务。

3、安徽日报: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关系千家万户饮水安全,是民生大事,通报中提到多种保障饮用水安全的举措,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如何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

方大伟:感谢这位媒体朋友对我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关注。饮用水水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我市不断强化饮用水水源水质预警监测监管。一是持续提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能力。新建水质自动监测微站5个、移用站点5个,结合现有站点8个,可实现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全覆盖。二是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预警分析,对水质出现波动的饮用水水源地,立即组织开展溯源排查,及时消除影响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的环境风险隐患,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2024年开展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专项巡查,发现问题20个,已全部完成整改。三是公开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信息。定期开展全市饮用水水源水质全覆盖监测。其中,市级饮用水水源地每月监测1次,县级和乡镇以下饮用水水源地每季度监测1次。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定期在市生态环境局及属地政府官网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开展饮用水水源专项调查,调查指标包括《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 109 项指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5项指标和3项全氟化合物,摸清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防范河流水质安全隐患,让放心水流进千家万户。五是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我市10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均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细化流程,现已完成一轮桌面推演及应急演练。